今亮点!当年工人参加工作就在厂里学活,没有理论水平,下岗后所有技能全作废
2023-02-25 21:44:09    观察网


【资料图】

【本文来自《在东北下岗工人的故事里,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
云华t3

这种能集资出来,说明职工对于企业的继续运作下出的信心不是一般的大。再把这种企业整黄了,让人怎么说?没法说。

观网这个现在能看到一批账号,第一句说自己是农民出身,然后开始说,什么工人过得好是在剥削农民,工人下岗是活该。目的是什么?仔细想想,其实就是当年那套说辞威力加强版。把工人搞得和过街老鼠一样。

问题是就算是农民,看到一个漂亮的碗碎了,不管是谁的,也得可惜两句吧。一个几亿资产,对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经济极为重要的企业就这么没了。本地农民,会觉得这是好事?要说出身,我出身还得算小市民。对于县域经济,一个国企运作了几十年,和当地各种经济联系错综交织。我不管它应该是谁的,但弄黄了,反正对本地做小生意的完全没有好处,对本地农民更没有好处。

就像一把火把邻居家烧干净了,自家外墙也要熏黑了吧。过后不想想这火要是真烧到自己怎么办,不也去想想刷个墙要多少钱。还要讨论邻居受到天谴,罪有应当。这种事情也没法说。

你不了解当时的状况。工人从参加工作起就在厂里,跟着师傅学做活,没有理论学习,实际文化水平往往不到小学毕业。离开厂子,所有的技能全都作废。

改开有南往北逐步推行,初期怎么做,结果如何都不可逆料,所以有“摸着石头过河”之说。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是稳,是提供前方所需要的一切物资,于是完全留在计划经济体制里面。所有的生产任务都由国家规定,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,都由国家计划内调拨。但是到80年代后期,计划内调拨的原材料不再足额,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原料。于是企业生产越多,账面亏损越多。当企业资金不足时,则由工商银行贷款维持生产。

特区的成功(实际只有深圳是成功的,珠海借光,厦门更晚)标志改开的成功,于是在南巡讲话之后,东北企业全面被推向市场,计划内的一切都没了。不论多大企业都需要到市场上找活干,但是发现自己的骨干技术人员和骨干工人都没了(跑特区去了),生产设备都是五十年代的,原材料连议价的都买不到,产品落后时代三十年,资金一分钱没有,甚至企业的所有权都不清晰。基本上就是一年时间,企业就纷纷垮台。

这时的企业职工,基本没有再就业需要的技能,抱团想辙,集资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是最简单的办法,但成功率极低。

到现在为止,东北的困境还是,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无法与南方竞争。

关键词: 生产任务 工业基地 不是一般的

下一篇: 全球头条:阳了应该怎么办-阳性感染者如何用药 02月25日14时浙江舟山疫情数据
上一篇: 中铁二局城通公司-环球短讯